大正町所在區域
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是大家國高中歷史課中耳熟能詳的口訣
其中艋舺為清朝初年台北最先開始熱鬧地方
隨著地方繁榮,大稻埕隨之興起,並於1882年開始興建台北城
當時的大正町區域還是農田,並未有多少開發
圖中三聚落由上而下為大稻埕、台北府城、艋舺(1895)[1]
經過甲午戰爭,隨著清朝戰敗,日本人來到台灣,並將台灣的行政中樞置於台北
大正町設計作為日本的公教人員的居住區
其中四條通,也就是現在的長安東路,據說過去是馬車行經的道路,所以路也比較寬
日治時期地圖與現今地圖疊圖(1936)[2]
中日戰爭、國共內戰,中華民國政府來到了台灣
大正町不再是公教人員的宿舍
取而代之的是來台經商日人的落腳之處
為了服務經商的日人,各式各樣不同的日式居酒屋、日本料理店應勢而生
直到現在處還有許許多多充滿日式風味的店家在此經營著
現代
一條通即為現在的市民大道,馬路上車水馬龍,但人行道上的路人屈指可數
二條通與三條通屬寧靜的住宅區
四條通雖然大條,但與台北一般大馬路的街景差不多,銀行不少
六至九條通中,招牌上面有日文的店家比例相當高,無論是餐廳、酒吧、旅社或其他
除此之外也有許多台灣當地的小吃與熱炒
許多店家承襲了條通的名稱
中山基督長老教會,以前的大正町教會,於1937年所建
九條通介紹[3]
位於中山北路的另一側,長安西路的當代藝術館
在日治時期是供日人子地念書的「建成小學校」
可以猜想那所學校的學生有不少是居住在大正町
我在大正町遊走的時間是下午
許多店家不是還未開始營業就是休息中
人潮並沒有很多
不過看店家那用心的布置與蓄勢待發的霓虹燈招牌
晚上一定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
題外話
不知道是否為個人的錯覺
此處的便利商店密度很高
而且清一色幾乎都不是時下流行附有座位的店
不知道其中是否有什麼緣故在裡面?
[1] 臺北附近地形圖
[2] 改正台北市全圖
[3] 條通商圈導覽手冊
延伸閱讀
走讀中山北路
條通商圈導覽手冊(pdf檔)
記憶中追尋條通過往
中山十條通日本風味街-台北昔日的日本高級住宅區之演變與發展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